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9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70篇
林业   251篇
农学   49篇
基础科学   85篇
  102篇
综合类   589篇
农作物   85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224篇
园艺   60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及取食选择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室内控制试验,采用培养皿叶盘法,研究了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的选择、非选择性取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非选择性试验中,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在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叶片组织(处理组)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未接种球孢白僵菌玉米叶片(对照组),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5.7%和62.5%,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茎秆组织上的取食率与对照组玉米差异不显著。在48 h选择性试验中,初孵幼虫在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取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共生体玉米叶片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第48 h时在共生体和对照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6.3%和20.6%,差异极显著;3龄幼虫在共生体和对照组玉米茎秆组织上的幼虫取食率随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中对照组幼虫取食率显著高于处理组,第48 h时在处理组和对照组玉米上的幼虫取食率分别为33.1%和45.6%,差异极显著。本研究初步表明,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取食行为有显著的抑制和忌避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多样性对土壤管理具有重要指示作用,以福建省宁化县紫色土水土侵蚀区油茶人工林不同坡位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技术对天然有机物料有机肥(T1)、有机无机复合肥(T2)、禽畜粪便有机(T3)共3种有机肥处理以及不施肥处理(CK)下的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T1、T2、T3处理下不同坡位土壤的吸光值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相比于施肥前都有所增加,而CK处理土壤AWCD值无显著变化,不同处理下土壤AWCD值提高的大小顺序表现为T2T1T3CK;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McIntosh优势度指数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2T1T3CK;相同处理下不同坡位土壤AWCD值、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以及McIntosh均匀度指数大小顺序总体呈现下坡中坡上坡;Shannon指数与土壤容重和自然含水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与pH值、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McIntosh指数与土壤容重、自然含水率、pH值、全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氨基酸类是各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类型,主成分分析表明T1、T2、T3处理下土壤微生物对6类碳源利用能力相比于对照具有较大差异,T1和T3处理对于6类碳源的利用具有相似性,T2处理与T3处理之间对于6类碳源利用差异主要在于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综上,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施入更有利于紫色土丘陵区油茶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提高,以上结论可为制定紫色土丘陵区合理施肥制度的设置、农业优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后旱作燕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设置不施用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CK)、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A)、单施微生物菌肥(B)和单施保水剂(C)4个处理,分析燕麦全生育期内0—10,10—20,20—4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酶活性时空动态变化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峰值均出现在孕穗期和灌浆期;氮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趋势,苗期含量最高;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过氧化氢酶、土壤蔗糖酶峰值在孕穗期,土壤脲酶则在抽穗期。(2)除CK外,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20—40 cm,其中配施(A)对0—10,10—20 cm影响均显著(p0.05),单施(B、C)仅对10—20 cm土层影响显著(p0.05)。(3)10—20 cm土层,配施(A)与其他3个处理间差异均显著(p0.05),提高微生物量碳含量4.82%~40.28%、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8.44%~68.66%、过氧化氢酶活性13.32%~60.16%、蔗糖酶活性10.45%~39.14%、脲酶活性12.40%~55.62%。(4)配施(A)能同时显著(p0.05)提高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幅度分别为8.40%~20.12%和10.80%~25.09%。因此,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在黄土高原旱作区具有较好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效果,提高旱作燕麦产量。  相似文献   
4.
介绍一种基于LabVIEW的分布式农业大棚,在大棚不同区域设置终端节点,负责光照度、空气温湿度、CO2浓度和土壤湿度数据的采集和上传,同时接收集中器转发的指令,根据指令控制不同区域喷淋头、加热器、排风扇和遮阳板的动作,实现对各区域不同作物生长环境的分布精准调节。通过多点分布式监控,为大棚分区种植的每种作物提供最适合的生长环境,以满足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5.
正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为菊科(Compositae)苍术属(Atractylodes)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入药具补脾健胃、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在我国广泛栽培,并以于术(浙江临安于潜)品质最佳[1]。近年来白术生产由于品种单一,长期连作等因素导致病毒病害日趋严重。据报道,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2])、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  相似文献   
6.
正已知有3种病毒可在自然条件下侵染竹类植物,即竹花叶病毒(bamboo mosaic virus,BaMV)~[1]、樱桃坏死锈斑驳病毒(cherry necrotic rusty mottle virus,CNRMV)和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2,3]。其中,BaMV是最早在巴西的金竹(Bambusa vulgaris Cv.)和孝顺竹  相似文献   
7.
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象灾害频发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本文基 于投入产出理论,通过分析我国八大经济区域1997-2018 年农业生产状况的面板数据,着重考虑了农 业气象灾害对不同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生态环境烟叶的化学成分差异性及适宜性。[方法]以降雨、海拔和日照条件为因子,对洛阳市烟区生态环境进行系统聚类,并抽取34个样品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中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及适宜性。[结果]与2015年全国平均含量相比,洛阳市烟叶的总植物碱、总氮和钾含量较低,淀粉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略高,样品间氯含量、钾氯比和糖碱比变异较大;聚类分析将洛阳市烟区划分为A、B、C、D 4类小生态环境烟区;A类烟区烟叶的总植物碱、氯含量相对较高,D类烟区烟叶的钾氯比、糖碱比和氮碱比相对较高;4类烟区烟叶的总植物碱、总氮、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氮碱比适宜性较好,碳水化合物含量高出适宜范围,糖碱比例不协调,钾、氯含量偏低。[结论]总体来看,A类烟区烟叶化学成分适宜性最佳。  相似文献   
10.
于2013年,在浙东沿海三个生境类似地方,即舟山衢山、宁波象山、台州温岭,研究了保水剂对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普陀樟(Cinnamomun japonicum var.chenii)、全缘冬青(Ilex integra)3树种容器苗造林保存率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舟山衢山,T20处理能显著提高3树种的造林保存率,较CK提高17.2%;而在宁波象山、台州温岭,则没有显著变化。在舟山衢山,T20处理的全缘冬青和普陀樟的苗高增量、地径增量、高增幅和地径增幅显著高于CK(P0.01);而在台州温岭和宁波象山,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3处试验地,红楠经过T20处理后苗高增量、地径增量、高增幅和地径增幅显著高于CK(P0.01),而宁波象山与台州温岭两地,该4项指标在P0.05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